據《中國古代家具鑒定實例》考證,中國榫卯結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們居住的木結構房子里便已出現,甚至早于漢字歷史。
已故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曾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一書中提到:“我國家具結構傳統,至宋代而愈趨成熟。自宋歷明,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
展,各部位的有機組合簡單明確,合乎力學原理,又十分重視實用與美觀。”幾千年間,榫卯衍生出千百種花樣,派生極多,適用不同的家具。
明清的制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,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。
一件紅木家具,從木料到成形,需要以下幾個程序:選料開料、烘干、刨料、開榫、組裝、打磨、上蠟或上漆。其中,榫卯制作工藝被稱為家具
的靈魂,經常出現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。王世襄先生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將家具接合分為四類:基本接合、腿足與上部構件的結合、腿足與
下部構件的結合、另加的榫銷,由此衍生出多種榫卯造法。其造法繁復多樣,王世襄曾經提到:“魯班館的老匠師如石惠、李建元、祖連朋等都
曾談到,即使從事家具修理已幾十年,仍偶然會發現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從來沒有見過的。”
在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廠中,記者看到了現代的榫卯工藝。與古時做法相比,主要有兩點差異:其一,古時榫卯構件常用魚鰾蒸煮、碾碎、敲
打而成膠黏劑,作為加固結合的輔助手段。如果材料需拆換,只要在火上烘烤加熱即可溶開,拆開調換修理。而現代工藝中,鰾膠被膠水取代,
工廠中通常使用101膠水。據宣明典居的工人師傅介紹,即使不用膠水,全憑榫卯也可以做到上下、左右、粗細、斜直連接合理;而且在某些嚴謹
細微結構中,如面板相接的插槽,不使用膠水。其二,榫卯基本為機器打磨,保證了尺寸統一性和生產效率,只有個別尺寸不合的部件,再進行
人工打磨。
中國的建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證。一座宮殿,由幾萬根木材鑄造而成,全憑榫卯交叉錯插結構,便可以屹立千百年。據說,1937年6月,
當近代中國研究傳統建筑的先驅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婦一行四人,幾經艱辛站在五臺山一座千年古剎前時,發現這座興建于唐代的佛光寺經歷千
余年,梁柱間的榫卯結構依然緊密相扣,不離不棄。
古代木質家具可以說是木質建筑的縮影,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。榫卯結構的紅木家具,除了具有便于運輸、便于維修、保護木材等特點,其
巧妙的結構限制了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,比鐵釘連接的家具更結實耐用?!睹魇郊揖哐芯俊放e例說明:“四方形的結體是可變的、不穩定
的,但由于傳統家具使用了‘攢邊裝板’、各種各樣的棖子、牙條、牙頭、角牙、短柱及托泥等等,加強了結點的剛度,迫使角度不變,將支架
固定起來,消除了結體不穩定的缺憾,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而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。”即使在當代,宣明典居的工人師傅仍然贊嘆古人
留下的技藝瑰寶:“你穿著我,我咬著你,保持了家具的穩固性”。
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廠總經理傅軍民說:“榫卯的合理運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,不僅直接關系到家具的結構是否嚴謹、牢固,影響到家具的使
用壽命,更關系到家具的美觀和藝術性。一件家具如果遍布釘眼,接合扭曲,都不能算一件‘能用’的家具,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更無從談起。所
以榫卯被稱為家具的靈魂,也是文化內涵的基礎。”
而在有關榫卯的研究中,其蘊含的哲學理念也逐漸被人關注。傅軍民感嘆:“榫為陽、卯為陰,陰陽相生。中國古典家具的連接,部件與部件之
間,產生互補關系,就像默契的有情人,異性相吸、兩情相悅;榫卯是中國智慧的產物,外觀四稱,含而不露,透著儒家的平和中庸;內蘊陰陽,相
生相克,以制為衡,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輝。”
張德祥認為,榫卯技術表象背后隱含著古人對世界的理解,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,是一個哲學問題。他曾經以“穿帶榫”為例,與西方防止面板變
形的技術進行考證比較。木材有干縮濕脹的性質,其橫向受環境影響而含水率不均衡,容易出現開裂、翹曲現象。穿帶榫將幾根堅固的橫木固定在
面板的橫向方向,控制其不向其他方向開裂翹曲,獲得堅固平面。而西方的古式家具,多用鐵釘將木條釘死在下面框架中,出現裂縫再以桌布進行
掩飾。張德祥將前者評價為“欲擒故縱的無為而治”,而后者為“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徒勞”。他認為,這與東西方文化中世界觀不同相關。西方認
為人是萬物主宰,要征服,便“用釘釘,用膠粘,甚至將木材劈開做膠合板”,而中國古人認為人與萬物相互依附而生,應互為一體、和諧生長,
于是發明了攢邊穿帶等工藝。